
1、
互联网时代信息泛滥,加上平台算法的推波助澜,反倒造成了信息茧房。这也让真正有需求的人难以选择,不断被窄化的信息源给了一些所谓的留学网红们浑水摸鱼的机会。去年,有位家长为了加我微信咨询,几乎蹲守了一晚上。那个时候他正在准备给孩子定留学机构,可是短视频平台上各种网红的说法让他无比焦虑,像什么“留学机构不会告诉你的真相啊,怎么薅留学机构羊毛啊,黑中介的几大特点”啊等等各种制造对立的话题。以至于他看谁都不是人,瞅谁都像鬼。那种不安和无助,一直困扰了他很久。这就意味着,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无底线的包装自己,立各种人设。不管有多假有多浮夸,title怎么光鲜就怎么来,像什么上市公司CEO、前CEO、名校前招生官各种厉害的标签。更夸张的是为几千学生申请到世界名校、帮助 10 万学生提升学历。可是圈子本来就没那么大,真实情况如何,行内人心知肚明。就这些牛吹上天的自我介绍,哪个看到了不是捂脸走的?多看几个视频,血压都得高个几厘米汞柱。其实有点常识的人,好好思考一下,就知道这些数字背后意味着多大的工作量和多少人的团队,付出了多少心血和申请季才能达成目标。网红们之所以无底线放大自身光环,无非就是为了利用家长对孩子教育问题的急切心理,PUA式收割流量。他们不能像带货网红一样,帮家人们把留学服务价格打下来,但是他们可以制造焦虑,挑起机构和客户之间的对立。借助互联网加无数倍杠杆,四两拨千斤,八两拨一吨,营造出一种流量端说的话就是硬道理的错觉。以前是服务做的好才能打出名气,现在是能说会演的拥有流量。可是有些留学网红不懂申请,靠着短视频红利,整合搜索来的信息把自己包装成专家。以至于现在有个什么现象,一些有留学意向的家长或者学生涌进哥哥姐姐们的直播间,整个就是一大型认亲现场:哥哥救我(张飞表情包.jpg)。本着玩流量的“职业操守”,他们都能把菜籽给你榨出油。不管是一腔装作人畜无害的"大实话",还是故作高深的揭秘,甚至是端盆冷水给自己的脑袋来一通浇给,都是通过拉满情绪的演绎来制造信息陷阱,目的就是把客户包成韭菜盒子。网红们以所谓的公正客观为饵,打窝下钩子,吸引用户咨询,然后客服以某某哥某某姐名义给家长推荐机构签约,拿高额返佣。总之,收割SB的会被SB封神。你说他们割韭菜?不存在的,人家那是在提供情绪价值。因为只要他不下场,就一直是大师(做服务哪有卖流量赚的轻松又自在)。留学顾问研究的是什么?是规划方案,是录取率,是名校案例,是文书思路。留学网红琢磨的是什么?是选题,是投流,是钩子,是噱头,两者在业务逻辑上有本质的不同。虽然转化一名客户,同样是营收。但是留学网红和留学顾问看你的眼光就不一样。你在留学网红眼里,就是一个用户一个流量一个可以返佣30% 的单子。在留学顾问看来,你是什么?你是亲学生,是名校offer,是口碑,是帮他打好市场的天使投资人。做流量的做不好交付,顾问能不能确认收入还要看学生是否拿到录取。所以,我从没把留学网红当做同行。他们只是操弄流量而已,刚好在留学这个领域。他们那套逻辑,换到母婴、游戏、宠物等任何一个赛道都跑得通。玩坏一个赛道,那换一个就是了。但是做留学服务是讲究底蕴的,需要搭建系统的申请知识和申请团队。转行难过登天。留学行业的进步从来不是靠网络,更不是靠网红,服务才是我们的压舱石。我一直秉持的观点就是,做规划做申请才是留学行业的第一奥义,其他项目都是绿叶衬红花,更何况做口播的网红呢? 有人说了,既然打五连鞭就能赚钱,那还玩什么真功夫?但是偏偏现实就是:网红没有底线,就什么都有了;顾问要是没有底线,可能什么都没了。信用既是财富,也是成本,你去积攒的时候,信用就是你的财富,你去消耗的时候,信用就是你的成本。所以,请恪守底线,给客户多留一些安全感,把自己的饭碗再小心翼翼地捧几年,良币总会驱逐劣币的,这些网红们也会销声匿迹。强调一下哈,欢迎对号入座,但是不要觉得我一杆子打翻所有人。我更想表达的是,现在的环境已经不是自扫门前雪那么简单了,做好自己也赶不上一些人作恶收割的速度。还是需要大家勇敢发声,为自己为行业正名。没有人和流量是天生对立的,只是留学本来就是入网最慢的行业。回首追溯,那些打着互联网变革旗号的机构们,真正做好又做到初心的又有几个?过重的服务使得老师们几乎没有太多时间去不断的修正脚本,去拍摄去剪辑。只能眼瞅着网红们占着流量,一本正经的说着误人子弟的话,然后给行业抹黑。不过,我还是鼓励有能力、有想法、愿意卷一下自己的老师们去触网,哪怕不能获得新客咨,不能有很好看的数据,但是当有客户咨询时,你也有平台让他们去领略你的专业度和价值观,会让你省掉很多力气。请谨记:这不是走出舒适区,而是扩大舒适区,这个认知很重要。
特别声明:本文是由熊猫留学独家整理发布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xmlxkr.com/lxtj/4935.html